2019年8月,中俄深化大豆合作发展计划签署后,首批4400多吨俄罗斯大豆运抵江苏南通,揭开了中俄深度合作的新篇章。一年多来,在频繁的有利条件和资本的推动下,央企、国企和中小企业迅速抢占了先机,抢占了市场先机。借助绿色博览会和稻米节平台,第二届中俄大豆贸易投资对接大会暨中俄农业金融保险研讨会17日在哈尔滨举行。在当前国际粮食贸易背景下,本次会议揭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俄大豆合作优势互补,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广阔。 370万吨,供需两端释放出强烈的合作信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依存度接近90%,全球60%的大豆流向中国。从中国进口的9000万吨大豆中,从俄罗斯进口的不到100万吨,占不到1%。它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已经放开了整个俄罗斯的大豆进口,并向俄罗斯大豆开放了市场。大豆贸易已经成为中俄农业贸易的主题。一组越来越多的数字可以说明中俄大豆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201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豆87.12万吨,为历史最高。2019年,进口量为73.25万吨。今年1-8月,进口大豆49万吨,同比增长9%;俄罗斯进口豆油22万吨,同比增长2.4%。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2019年6月,中俄共同签署深化大豆合作发展规划,就扩大大豆贸易、深化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科研等全产业链合作达成重要共识,提出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370万吨大豆的目标。加强两国在大豆产业的互利共赢合作,不仅有利于满足中国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促进俄罗斯大豆产业的发展。农业部将进一步创造更舒适的环境和更便利的条件,为我们的大豆合作提供基础。俄罗斯联邦农业部农工联合企业出口发展司司长切库绍夫罗曼安德烈耶维奇通过视频链接说。我们主要种植和加工非转基因大豆,用于安全和绿色食品,也大大有助于饲料生产。我们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增加大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总量。合作也促进了俄罗斯大豆产业的发展。根据俄罗斯油脂联盟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俄罗斯的大豆种植总量增加了八九倍,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400万吨。大豆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中国。 跨境联动与黑龙江在中俄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随着国际粮食采购多元化战略的形成,中俄农产品贸易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与俄罗斯的主要合作省份,黑龙江也在努力开拓与俄罗斯的粮食贸易渠道,加强与俄罗斯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跨境联动。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协会在俄罗斯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0多家,总投资超过7亿美元。俄罗斯远东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其中80%以上是大豆。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农业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过去的蔬菜种植到以种植大豆为主,辅以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粮食种植结构。从粮食作物的种植到猪、牛肉等家禽养殖、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批发建设。 在全省范围内,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农业合作势头强劲,与俄罗斯的海外农业合作正在大规模发展。俄罗斯有187家农业企业,7个农业合作园区。累计海外农业耕地面积1400多万亩,2019年种植面积990多万亩。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扩大,整个产业链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到仓储、物流、运输。越来越多的粮食被运回国外,弥补了市场空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俄在大豆上的深度合作更加深入。与会专家指出,中俄大豆贸易合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如中国技术和管理人员过境难、两国种子农药登记相互承认、中资企业难以享受俄罗斯农业补贴、港口仓库和物流设施不完善、出境货物通关效率低等。中俄大豆贸易额远未达到两国设定的370万吨的目标。面对问题和挑战,两国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推动大豆合作深入发展。 第二届中俄大豆贸易投资对接会和中俄农业金融保险研讨会透露了一系列有利信息: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中俄大豆工作组会议上,两国农业部门就大豆品种登记、技术合作、检疫通关、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多项共识。目前,双方积极开展大豆省州结对工作,初步确定黑龙江-广东-Primorsky Krai、黑龙江-犹他自治州、黑龙江-阿穆尔州、山东-犹他自治州开展结对合作,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对接与合作;继续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等基础农业合作,提高种植面积、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目前,中国已有9个大豆品种出口俄罗斯,在远东种植,迈出了中国良种在俄罗斯商业化种植和推广的第一步;针对目前俄罗斯大部分合作企业资金有限、融资难、农业投资项目保险难的问题,金融机构正在探索通过设立对俄农业合作专项资金和融资担保公司等专项解决方案;通过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仓储和物流渠道,促进农产品顺利退货渠道,创新措施提高农产品进口便利水平。